海洋预报减灾:构筑沿海“安全墙”
来源:中国海洋报   2017-09-28

台风“天鸽”“帕卡”“泰利”今年频繁登陆或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国家海洋局与多部门联动积极组织防灾抗灾,运用卫星遥感数据分析,及时准确发布风暴潮、海浪预警报信息……在沿海构筑起一道道安全屏障。

5年来,我国海洋预报减灾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海洋数值预报业务全面开展,智能网格化预报技术试运行,全国259个岸段完成警戒潮位核定,海啸预警时间缩短,高分三号卫星发射成功……

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司长王华说:“5年来,我国不断健全预报减灾体制,完善风险防范体系,海洋预报减灾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精心规划 健全制度

5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海洋观测、预报、减灾规章制度,海洋防灾减灾制度基础不断健全。

2012年6月1日,《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实施,各项海洋站观测、仪器设备运行、预警报会商等条例配套制度先后出台,为海洋预报减灾工作建立制度基础。

2014年,国家海洋局印发《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年~2020年)》,为加强全国海洋观测网建设绘制了路线图。

2015年,国家海洋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气象局联合印发《海洋气象发展规划(2016年~2025年)》,实施部门间联合技术攻关,为进一步提升海洋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和服务水平创造了条件。

2017年6月,《海洋观测站点管理办法》和《海洋观测资料管理办法》实施,建立健全了相关配套规章和程序标准。

2016年“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家海洋局积极谋划海洋预报减灾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印发了《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明确了新5年我国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的总体目标,提出了“一站多能”的建设方向。

2016年10月,国家海洋局印发了《“一站多能”海洋(中心)站规划布局方案》,统筹布局观测监测体系,明确海洋站要满足海洋观测预报、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多种社会需求,提升海洋站综合业务效能。

一项项规章制度的相继出台,为海洋预报减灾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一站多能”“一中心多基地”“全球海洋观测网”等体系建设,为“十三五”时期海洋预报减灾事业注入了新活力。

天上海上立体观测

2016年8月10日,我国海洋卫星家族再添一名新“成员”——以海洋应用为主的高分三号卫星,它是我国第四颗海洋应用卫星。

海洋卫星被誉为观测海洋的“天眼”,它可以快速、有效地监测海洋环境变化,实时传回各种复杂数据和图像,为海洋预报、海洋环境监测、海洋防灾减灾等提供多方位的信息支撑。

今年9月初,“向阳红01”船在印度洋成功布放了7000米级深海气候观测系统——白龙浮标,其所采集的现场数据可通过铱星实时传输回陆地岸站,实现系统实时处理,与海洋卫星形成互补,对提高我国短期气候预测能力、保障汛期防灾减灾至关重要。经过5年的发展,据统计,我国各类海洋观测站点数量增加了30%。

5年来,由岸基海洋观测站(点)、雷达站、海上观测平台、浮标观测网、移动应急观测平台、志愿船、标准海洋断面调查和卫星遥感等构成的业务化海洋观测系统建设,使观测范围从中国近海拓展到极地大洋,初步具备了全球海洋立体观测能力。

海洋观测浮标和卫星是海洋观测运行的“硬件”,是获取数据的基础。数据传输则是提升海洋观测能力的“软件”,是观测数据真正实现应用的保障。为此,国家海洋局组织建设了地面专线、卫星通信和无线通信相结合的数据传输网,大幅提高了海洋观测数据的传输效率。建成海洋实时观测资料监控管理平台,组织开展了海洋站巡检、计量检定(指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和比测工作,确保海洋观测数据按时采集,结果准确可靠。2017年1月~6月,海洋站正点报文到报率达98.61%,分钟报文到报率达98.17%。

“网格”布阵 精准速决

2016年10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开始网格化预报的业务化试运行,标志着我国海洋预报实现了从数值预报到智能网格化预报的跨越。每个“网格”为50公里×50公里的正方形区域。网格化预报覆盖了我国海域1400多个渔区,大幅提高了海洋预报的精度和预报产品的时空密度,可提升短时临近海洋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将预报间隔时间缩短为6小时,甚至1小时。

与网格化预报相呼应,我国海洋数值预报业务全面开展,中国近海和全球数值预报产品分辨率分别达到5公里和25公里,预报时效均达到5天。

5年间,我国海洋预报覆盖范围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全球海洋预报业务系统初步建成,预报服务区域从中国近海延伸到全球大洋和南北两极。面向沿海重点保障目标的精细化预报业务也实现了新突破。

“这两天海上风浪不大,但28日有一股弱冷空气南下,务必注意作业安全。”2016年4月26日,香港惰性拆建物料台山处置区现场工作队领队卜庆传拿着刚收到的传真跟同事说道。这份传真是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为该项目“量身定制”的《广海湾海洋环境预报单》,也是国家海洋局不断推出面向沿海重点保障目标的精细化预报业务的成果。精细化预报业务涉及港口航运、滨海旅游、海水养殖、海洋工程建设和滨海重化工等各个涉海行业,服务目标数量近150个。

今年4月29日,菲律宾棉兰老岛海域发生7.2级地震。国家海洋局海啸预警中心及时发布了海啸预警信息:“地震可能在震源周围引发局地海啸,但不会对我国沿海造成灾害性影响。”此次海啸预警响应时间为10.3分钟,与2012年海啸预警响应时间30分钟相比,大幅缩短。

核定潮位 警戒超前

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和人口加速向沿海聚集。海洋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到海洋经济发展。

2017年8月30日,国家海洋局宣布,历经5年,全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警戒潮位核定工作圆满完成。

“警戒潮位值是海洋部门发布海洋灾害预警报的工作基准,也是各级政府防潮减灾指挥决策的重要依据。”王华说。

警戒潮位核定能有效增强海洋灾害防御能力,优化海洋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有力支撑海洋灾害风险防控和治理。

2014年4月,国家海洋局下发《关于开展“海洋减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通知》,决定在浙江省温州市、广东省大亚湾区、福建省连江县、山东省寿光市建设首批国家海洋减灾综合示范区。

截至今年5月8日,4个海洋减灾综合示范区全部验收完成。“要把示范区建设成为经验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典范,为地方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树立标杆。”王华说。



分享到
热点推荐
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河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    2017-08-10
站内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