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力打造智慧工地
来源:中工网   2017-12-11

 一提到建筑工地,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机声轰鸣、尘土飞扬、物料成堆,工人灰头土脸的形象。在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上,记者不仅看到了建筑工地的“黑科技”,还体验到了不一样的“互联网+”智慧工地。

建筑工地的“黑科技”

12月8-10日,2017年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中建二局三公司华南分公司是广东省总工会六家参展代表之一,作为六家参展代表里唯一一家施工单位,他们向大家展示了建筑工地上的“黑科技”。

进入展厅,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不同于其他展厅的前台和桌椅,这些材质都是利用普通的硬纸皮制作而成。用纸做成的椅子人坐上去会不会容易坏?“我们的纸质前台和桌椅都是经过严密的力学计算设计而成,两百斤的壮汉坐上去也是稳如泰山的。”中建二局三公司王佳庆劳模创新工作室主任王佳庆为记者介绍。“用纸制作桌椅是为了节能环保,节能环保材料在我们工地也是随处可见,比如我们的一个国家专利——《超高层爬模和铝膜结合施工》,有效提高模板周转率,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

在王佳庆的引导下,记者来到了展区最吸引人的VR体验区。正在体验的观众头戴VR眼镜,手持VR手柄,摇摇晃晃往前踏步,忽然惊叫一声:“哎呀,救命!”其他观众不明所以地笑了起来。体验者摘下VR眼镜后,嘴里还一直念着:“太可怕了,太可怕了!”这个VR体验的是什么内容?记者决定亲身体验,一探究竟。记者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戴上VR眼镜后,刚开始看到的是广东的特色建筑和地标性建筑——广州小蛮腰、周大福中心,深圳平安大厦、京基100、华润大厦等,还有广州在《财富》全球论坛期间珠江两岸的灯光展,美轮美奂,让人身临其境。突然间,VR体验切换到了安全体验模式,记者跟随场景模式,来到了一个发电厂前,迈开脚步,踏上楼梯,一步步登上了脚手架。在到达70米施工平台的时候,脚手架忽然晃动,记者也不自觉跟随着一起晃动起来,不过几十秒的时间,施工平台瞬间坍塌,记者仿佛从70多米的高空坠落,场景异常真实。

原来,这就是去年震惊全国的“11·24丰城电厂施工平台倒塌事故”现场还原VR体验。王佳庆介绍,这是全国首次把“丰城电厂施工平台倒塌事故”做成VR体验,“血淋淋的教训实在是太惨痛了,让大家体验这个事故就是为了让大家更加重视安全生产,把安全放在首位,确保0事故!”

在展区内,独特的“地球仪”看起来也是很酷炫,让人人久久顿足。利用了磁悬浮技术,能让它一直漂浮在空中,把建筑全景完美的呈现。

“互联网+”智慧工地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智慧工地,推动建筑工地施工项目实现精细化、信息化、标准化管理,实现绿色建造和生态建造,已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智慧工地”基于强大的数据分析技术,对塔吊监测和升降机监测有着精密的监控管理。据王佳庆介绍,只需在系统中调取相关数据,就可以进行安全控制管理,真正地做到对施工现场全过程的监督。同时,该系统对建筑用工人员基本资料、工时、去向动态进行详细的记录,自动统计并分析每一阶段的工作时长数据。如果施工人员工作时长超过预设值,系统会自动报警并联动其他通知方式,避免疲劳施工,保障并提高务工人员及项目的安全性。

“塔吊的操作工人需通过设备上安装的人脸识别身份认证,建设工人进入施工区域的闸机需”刷脸‘身份识别,且每个进入现场施工人员的信息都显示在LED显示屏上;工地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安装在工地中的高清网络摄像机,对施工现场等重点区域实行全天候实时高清视频监控,有效制止工地的违章作业,对工地实施循环滚动巡查和重点检查。“王佳庆给记者详细介绍”智慧工地“的情况。近年来工地增设的VR和AR体验馆,更是深受工人欢迎。VR和AR虚拟安全体验馆结合BIM技术,利用新兴的科技体验,激发工人参加安全教育的兴趣并加强了工人对安全事故的感性认识。对比起安全体验区、观看安全视频等传统的安全教育,VR和AR虚拟场景建设不再受场地限制,可最大程度模拟真实场景下的安全事故;体验者进入虚拟环境可对细部节点、优秀做法进行学习,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同时还可进一步优化方案、提高质量;同时避免材料和人工的浪费,符合绿色施工的理念。

创新工作室培养科技新人才

中建二局三公司王佳庆劳模创新工作室主任王佳庆是个85后,才30出头的他已经带领一批年轻兄弟完成了318米的超高层综合体——宝能深业物流中心项目的施工。

面对高318米、总建筑面积超过65万平方米的“巨无霸”,王佳庆和他的年轻团队都缺少300米以上超高层的施工经验。既然缺乏经验,就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边学边干,边干边创新。2015年1月1日,王佳庆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围绕降本增效、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安全生产等主题,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培训、科学科研、信息交流等活动。工作室发展至今,已有在编成员43人,9项技术达国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获得6项国家专利;累计发布企业工法9项,其中省级工法2项,市级工法7项;形成QC成果12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工法4项,市级工法6项;工作室目前培养了2名深圳市劳模、1名高级工程师、6名中级工程师、4名项目技术总工及一批创新型人才。2016年底被深圳市总工会评为“深圳市首批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在申报广东省劳模创新工作室。

“有志者,有梦者,皆为成员。”王佳庆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员工积极创新,营造了团队创新、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的青年员工积极参与其中,对青年员工的工作提供更好的平台和发挥更大的工作激情、热情。

新技术创新铺就“发展路”

“我们施工现场一旦扬尘超标,手机马上就能收到报警信号”,在“李纲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前,由该工作室自主研发的自动预警和远程控制装置的环保联动系统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项目部通过安装智能控制箱,在硬件设施上改装电子控制器,配合智能电子开关遥控软件,实现水电智能化控制。项目还开发了网络云端服务器,可供500 人同时查看使用,通过网络手段使软件拥有定时、循环、自动开启、广播等功能,系统将扬尘监测仪与手机相连,通过手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APP软件都能远程控制喷淋系统的开启和关闭,还可快速通信、检查物联网各部位信息状态,通过加入相应的传感器,随时上报、检查各部位的流量、流速、压力、电流、电压等信息。

“李纲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是中建二局三公司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典型代表,在京津冀、华东市场树立了一面鲜艳的旗帜。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5月,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纲担任主任,团队共计15人,平均年龄27岁。工作室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动态静态模型、VR技术、3D打印技术的应用,涵盖绿色环保、工程技术、质量安全、生活区管理等多个方面。

工作室还对传统的塔吊基础进行了改进,将混凝土基础改为钢制承台,工厂化加工制作,质量能有效得到保障,使用周转次数较高,施工成本低,无工期间歇期,构造简单,安装拆除便捷,绿色环保不产生建筑垃圾,符合国家提倡的绿色施工政策,通过计算,钢制基础一次性投入仅为混凝土基础的一半,加上周转,钢承台塔吊基础较混凝土基础能节约成本2万元/台。此外工作室积极探索新工艺,生物燃料锅炉采暖应用技术、通用型电梯井操作平台应用技术等创效技术累计为项目节约成本上100万元。目前已经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并迅速推广至其他项目,重复利用的优势已经在逐步显现。


分享到
热点推荐
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河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    2017-08-10
站内导航